本報訊(記者徐瑞哲)“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教授科比爾卡,這樣評價清華大學顏寧教授研究組今年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新成果。他說:“要針對人類疾病開發藥物,獲得這樣的人源轉運蛋白結構至關重要。”這篇國際論文特別向上海光源致謝,因為這個研究組來滬入駐的公共實驗平臺正是上海光源。
  昨天披露的上海光源“五年報”顯示,這個我國迄今為止建成的最具規模的大科學裝置和多學科研究平臺,自2009年正式向用戶開放至今,已執行課題申請5406個,平均每年1000多個,涉及全國各省市區及香港、臺灣地區的1590餘個研究組、9225名實驗人員,用戶分佈基本覆蓋全國,並已有部分國際用戶。開放運行初期,即開展如此大規模、高強度的用戶實驗,在國際上也屬罕見。
  隨著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上海光源正在開放創新中形成全球影響力,包括兩院院士、973首席、長江學者等在內的眾多一流科學家,因為這個生於張江、形如鸚鵡螺的同步輻射裝置來到上海。利用上海光源這台“超級X光機”,為人類拍攝一個個分子的照片。在結構生物學領域,上海光源改變了顏寧等一批結構生物學家以往主要依賴國外裝置開展研究的局面。連續兩個年度,各地用戶利用上海光源測定的蛋白質結構都超過330個,在全球130多個同類型光束線和實驗站中名列第一。其他各專業領域,上海光源誕生成果僅在《科學》《自然》《細胞》3種國際頂級刊物就發表論文37篇,產生了重要國際影響。
  據悉,除了來自科研院所、高校醫院的近300家用戶,還有35家企業利用上海光源進行技術開發,涉及行業包括製藥、化工、技術鑒定等。如世界知名製藥公司諾華、羅氏、葛蘭素史克、輝瑞,以及藥明康德、睿智化學、維亞生物科技等多家生物醫葯公司均利用上海光源獲得的大量結構數據進行新藥研發。
  在上海光源周長432米的光子跑道上,首批7條光束線站每年供光運行約5500小時,運行水平處於同類裝置國際先進,目前用戶實驗供光期間開機率已達99%。平均無故障運行時間高達78.1小時。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負責人介紹,與之相比,性能同處國際前列的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英國“鑽石”光源、法國“太陽”光源,運行第五年開機率和平均無故障運行時間分別隻有97.5%、28.5小時和98.4%、47小時。
  據透露,上海光源一期工程一直處於供不應求、任務飽和狀態,後續工程正陸續啟動。擬先採用一期建設模式,由國家、上海市和中國科學院共同投資建設16條性能優異的先進光束線站。預計到2020年,後續工程陸續建成,上海光源碩大的螺殼內將擁有近40條光束線站,數量5倍於現有線站,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研究中心。  (原標題:點亮上海光源 帶來全球影響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sccara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